心理健康的标准,关注健康的人,一定会了解心理健康问题,那到底怎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的?这里总结了8点心理健康的标准,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你符合几个?
01、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
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02、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
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03、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
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04、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
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05、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分,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0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07、有家有业
家庭事业是成年男性责任与压力的源头。家庭的和睦与事业的成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家和万事兴",无力"齐家",恐怕也无力"平天下"。
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应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
08、取之有道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说光明正大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私欲。在嫉妒和眼红之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花花世界里的诱惑。老天总是会把机会给那些勤奋的人的。
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定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人际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具有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能力,用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个要素不存在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别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为。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能简单、机械地对号入座,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些是我们在讨论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时经常用到的概念。
为了保证我们是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交流顺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现在,把几个概念梳理一下:
“心理正常”: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不包含具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心理不正常(异常)”:也叫异常心理,是指具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心理正常”和 “心理异常”是在讨论“有精神障碍”和“没有精神障碍”的问题。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来访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的问题。
差异在于:心理咨询是为了鉴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后者则是为了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从而进行治疗。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同时,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最恰如其分的概念,只有“心理不健康”。
如果说“心理健康”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那么“不健康”就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因为健康和不健康都是处于动态当中。一个人在某些压力和刺激下,可以由心理健康变为不健康;也可以由于自身的精神康复能力以及专业的心理帮助,由不健康恢复为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同时也是可塑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状态。
纯白:健康人格;自信心高;适应力强
浅灰:由生活、人际关系压力产生各种心理冲突 (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深灰:心理异常或障碍(求助于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
纯黑:精神疾患(必须求助于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