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心理健康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般适应能力良好、人格健全、各种心理状态处于正常水平,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一致、和谐的良好状态。以下是心理健康情况下出现的状态的:
(1)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身体、情绪和智力协调;
(2)按照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状态可以看作是一个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中间的是心理健康状态;
(3)主观幸福感、满意度或满足感高;
(4)拥有有效的技巧应对现实中的情况。
那么心理健康有没有标准呢?学界众说纷纭。综合多种观点,大家比较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几条:
(1)具有悦纳自己的态度,能认识自己;
(2)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3)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4)生活态度积极;
(5)心境稳定,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一致;
(7)智力正常;
(8)拥有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心理和行为。
上面的心理健康标准仅供参考。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情绪、人际关系、压力等方面的困扰,并且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受到影响,生活不幸福,那么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已经处于亚健康或心理问题之中了。
其他网友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观点:
目前社会上所公认的心理健康维护的金标准是:
第一条是:智力正常。一般来说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智力都符合标准。一个正常的智能,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第二条是:情绪健康。俗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个健康的人是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了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第三条是:意志健全。人生中有许多问题可以成为困扰人的囚室,如果你内心抑郁失望,丧失了意志与斗志,可能就真的被问题所纠缠,相反如果你内心豁达,意志坚强,期望获得生活的力量,可能事情就会有了转机,有了生的希望,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被困难所打倒,这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具备的。
第四条是: 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不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单独生存的,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此,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
第五条是: 与社会协调一致。我们最常会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不能改变环境,而是主动适应现实的环境,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的关系,能对社会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样,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在种种厄运的面前选择怎样生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才能算得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第六条是:人格完整,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更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从某个方面说,面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工具。它教我们不断地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并有效地保护自我。但如果过分过多的使用面具,便会使自身受到排斥,使人格受损。所以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必先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学会做一个忠诚、勇敢、吃苦耐劳、坚贞不屈、高风亮节之人,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第七条是: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人的一生会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若一个人心理行为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青年期出现幼儿期的心理特点则要考虑是不是心理不成熟或者是智力障碍,又或者是青年期出现老年期的心理特点,过于稳定成熟,没有了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则应考虑是否出现了抑郁倾向。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不能过分偏离。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心理健康的考验,从工作、社交、恋爱、婚姻、为人父母到我们一生中的建功立业,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我们在心底里对自己的看法。